炎炎烈日,长三角的滑雪热度和气温一样高。
近期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《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(2025-2025冰雪季)》显示,长三角地区冰雪场馆数量明显增加,已成为全国室内滑雪场最集中的区域。目前,沪苏浙皖共有23家室内滑雪场,占全国总数的约30%。其中,浙江和江苏分别以12家与7家室内滑雪场位居全国前两名。这一数字预计还将继续增加。8月15日,合肥与知名冰雪综合运营服务商热雪奇迹达成合作,将共同打造全天候室内滑雪场项目,项目将落地合肥高新区北雁湖片区。
近年来,长三角冰雪经济蓬勃发展,带动诸多冰雪项目相继落地。仅合肥一地,就对冰雪中心项目有多个规划。今年7月,合肥市庐江县闸山滑雪场及四季运营项目开工,预计2026年1月投入运营,将成为安徽规模最大、业态最全的冬季文旅综合体。此外,合肥全民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建设项目设计招标,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室内滑雪场、文体配套设施、车库等。合肥经开区JK202405号地块内拟规划建设冰雪世界主题项目,地块内拟建地上建筑面积不得少于6万平方米等。
但一片热闹之下,也藏有隐患。早在2016年前后,国内就曾迎来过一波冰雪热。随着资本大量涌入,滑雪场遍地开花。不过,彼时的行业仍处于“野蛮生长”阶段,相当一部分雪场的建设缺乏合理规划,很多小雪场并未形成自身特色,很快陷入同质化与低价竞争的泥潭,呈现出明显的“虚火”特征。同时,与这股“虚火”相伴的,是大大滞后于雪场建设速度的行业安全标准和监督落实,也导致意外伤亡事故不断出现,行业因此曾一度陷入低谷。
在长三角,也不乏关于冰雪项目的投资乱象,多个项目最终不了了之,徒留一地鸡毛。2022年底开始,镇江奥悦冰雪乐园项目历经多次挂牌拍卖,始终无人问津。在此之前,江苏奥悦冰雪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2.3亿元股权在阿里法拍网上被拍卖,同样无人接手。而在南京江北新区,一个备受瞩目的冰雪项目——启迪冰雪科技城也惨遭流拍。
除此之外,还有更多项目似乎只存在于规划和传闻中,难以落地。以合肥为例,早在2021年,合肥官方曾发文宣布,将引进融创雪世界项目,规划建设6万m²冰雪综合体及配套服务商业,预计建成后带动年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,并承接高等级冰雪赛事。次年2月,融创冰雪综合体项目投资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肥西县举行,当时的报道称项目将很快落地。但在8个月后,在肥西县官方回复表示,“雪世界”项目因企业方资金问题暂缓推进。此后,相关项目再无进展。直到去年底,据合肥当地媒体报道,肥西县签约的冰雪世界项目已经终止,或将重新选址。
记者采访发现,部分业内人士对合肥规划建设多个冰雪项目持谨慎态度。有人提到,目前,安徽仅有3个室内滑雪场,与安徽省内滑雪人口并不匹配,相关项目建设有较为广阔的潜力。但他同时也担心,与上海耀雪冰雪世界、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等知名项目相比,安徽的冰雪项目可能吸引力有限,较难吸引外地客流,但当地的消费市场可能又不足以支撑起多个项目接连上马。
根据《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(2025-2025冰雪季)》中提到的数据,2024年入冬以来,安徽省居民在各地参与冰雪运动的参与率约为1.82%,这一数字在全国各省份中并不算高。此外,从滑雪习惯看,包括安徽在内的众多长三角滑雪爱好者们,在冰雪季期间通常更倾向于赴北方滑雪,黑龙江、吉林、新疆都是热门目的地。相比之下,长三角居民留在当地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并不是特别高涨。同时,相比东北动辄一整个雪季泡在雪场的消费习惯,长三角市场的用户黏性也存在不足。
“冰雪项目运营并不容易,可能面临长期亏损。”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,目前,室内滑雪场发展还面临着多重挑战。例如,前期涉及复杂的工程设计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;后期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和费用过高,也会给运营单位带来了不小的负担。“未来,还需要开发更高效的制冷造雪系统和保温绝热配套措施,以进一步降低能耗等。这可能是室内滑雪场未来的发展方向。”
当然,这并非否定长三角发展冰雪经济的可行性。只是,冰雪热的背后,我们更需要审慎看待投入产出比、环保责任以及差异化发展等问题。浙江一家室内滑雪场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江浙沪的雪场赛道还没有饱和,尤其是室内滑雪场,规模普遍不算大,辐射半径相对较小,以服务本地客群为主,只要做出自己的特色,还远没有到“你死我活”的阶段。不过,未来随着后来者越来越多,那些盲目上马、草率运营的滑雪场,可能会更快被市场淘汰。
事实上,长三角容得下多个雪场,但容不下更多“复制粘贴”。数量不是关键,质量才是关键。如果说东北的雪场依靠自然禀赋最好的股票配资网站,那么长三角的雪场可能更依赖创意、运营和城市文旅整合能力。对长三角的很多滑雪场而言,深耕本地市场、提升用户体验,可能是更现实的生存秘籍。只有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和文化旅游版图,才能真正在未来的冰雪市场里站稳脚跟。
配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